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聱隅先生黄晞1056年 北宋 · 王令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王朝簪笏拥天扉,肯以经纶假布衣。
老信苍生终有命,穷忧当世益思归。
一身谁作千年望,两眼空看万事非。
闻说韦编日开阅,可应三复叹知几。
聱隅先生1056年 北宋 · 王令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夫子儒门杰,心诚行亦醇。
玉金精粹美,椒桂性芬辛。
一入随邦计,咸期利国宾。
生民待儒效,天意属人伦。
蜀犬争惊日,邹人不识麟。
穷途千古泪,白发四方尘。
弊世谁思救,仁贤自合振。
爱狙徒食费,好鹤浪轩驯。
不结临川网,偷安厝火薪。
忠言惊苦逆,恬议贵因循。
漆轨(疑当作匦)书三上,清时死九滨。
不思防蚁壤,徒欲卫龙鳞。
当道豺狼愎,升堂犬马嚚(嘉业堂本作狺)
旱馀云不雨,命塞器藏身。
独抱遗经老,来为后进陈。
手提三圣出,口压九师堙。
众耳雷霆震,群观日月新。
韦编重(原校:一本作垂)断绝,文席互酬询。
鲁变全归道,陈粮绝更贫。
贱生无自幸,俗系弗容亲。
盆覆徒经日,龟埋不伏人(明本作复神)
短诗徒自讼,已伏下斯民。
黄端聱隅子也) 北宋 · 王令
 押侵韵
沧江无纤鳞,太岳无低岑。
凤凰遗其卵,意欲留清音。
昂昂卧虎儿,已有吞牛心。
吴山山虽高,满路红棘林。
不如早西来,草堂松竹深(自注:端微始欲泊吴,后与予约于家圃草堂为会。)
同年朱桂卿编修山谷苏子瞻古诗二首韵见赠用山谷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韵报之癸未 晚清 · 李慈铭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戊集
世间万事竞鸡口,柹屑散材论升斗。
蒙然云雾拥九关,鸡犬舐釜丹大还。
天马蹄躅栈杚下,黄钟瘖哑村铙间。
朱游气概万夫上,雍门一遇独心赏。
庚辰之榜天下名,煇煌桃李春满城。
君对大廷擢高甲,稽古所致无凡荣。
我亦蹩躠随贡士,漫郎仍置聱隅子
入刺屡索阍人还,拄笏不为长官喜。
朱弦三叹知音难,少年吹笛工讥弹。
晨星数点相妩媚,寒松千尺谁跻攀。
自惭凡骨不能换,看君游戏蓬莱山
邓州聚鸭图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七 禽类
沙浦空明洲景微枯荷折苇澹相依。
若为化作江鸥去,拍拍随君帖水飞。
栖云楼乾隆癸丑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四
向阳楼馆称幽栖,每岁先临例可稽(向来至香山必先于此少憩宛如成例)
云去我来景微去年重九至此方值雨过云开兹来天气清朗景趣稍殊其为应此佳节则同耳),昨过今至事原齐。
窗间迅影谁驻也,笔底流阴且付兮。
幸遇有收诸事顺,却增惧念敬惟跻。
韩无咎1170年9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七、《经济文衡》后集卷一九、《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六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诲谕儒释之异在乎分合之间,既闻命矣。
顷见苏子由、张子韶书皆以佛学有得于形而上者而不可以治世,尝窃笑之。
是岂知天命之性而叙、秩、命、讨已粲然无所不具于其中乎?
彼其所以分者,是亦未尝真有得于斯耳。
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和靖两书昔尝见之,其谨于传疑之意则是,而遂欲禁绝学者,使不复观,则恐过矣。
如以《春秋》改用夏时为无此说,以「传为按、经为断」为背于理,则疑其考之未精;
或未尽闻他人所闻,而欲一以己所闻者概之之失也。
《春秋传》乃伊川所自著,其词有曰:「周正月也,假天时以立义耳」。
若果无改用夏时之意,则此说复何谓乎?
况序文所引《论语》之言尤为明白,不可谓初未尝有此意也。
又门人所记有答黄聱隅之语,谓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者,盖见于两家之书,是亦犹所谓传为案、经为断之意,而岂二人所记不期而皆误乎?
推此两条,则凡和靖所谓非生语者,恐特他人闻之而和靖亦未闻耳。
今疑信未分而不复思绎,遽以一偏之说尽废众人所传之书,似不若尽存其说而深思熟讲,以考其真伪得失之为善也。
况《明道行状》云:「其辨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所传耳」。
观此则伊川之意亦非全不令学者看语录,但在人自着眼看耳。
如《论语》之书,亦是七十子之门人纂录成书,今未有以为非孔子自作而弃不读者。
此皆语录不可废之验,幸更深察之。
如何如何?
聱隅先生嘉祐三年十月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安阳集》卷四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维嘉祐三年岁次戊戌十月戊戌朔十日丁未,具官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聱隅先生黄君之灵。
先生以学自富,以道自贵。
身居草莱,名暴天下。
公卿大夫知先生之贤,荐先生之晚。
老得一命,遽然而亡。
呜呼!
岂天之于人,既使其学与道之不穷也,则其身也固不可得其不穷耶?
不然,何屯梗沮屈之如是乎!
某忝大任,窃重禄,不能极力推挽,使先生之学之道少伸于时,而身为不穷;
反咨嗟疑天,不自引咎,诚罪人也。
先生之子,能奉遗书,谨遗法,介然以不坠先业为意。
护丧南归,得舟东下,因致薄酹,一道哀愧之诚。
先生宜来,歆是精洁。
尚飨!
聱隅子歔欷琐微论自序 北宋 · 黄晞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六
聱隅者,蘖物之名也;
歔欷者,兼叹之声也;
琐微者,述之之谓也。
天生斯人也,与夫禽兽之骈然所以异者,由出道限矣,故首之以《生学》。
天实生贤,宜均所付,介然独处,为隘则甚,故承之以《进身》。
进身之速,匪衣且食,殚吾所私,垂无疆之休,故承之以《扬名》。
后俗流荒,贤一奸百,善既扬名,恶亦如之,故承之以《虎豹》。
暴夫于虎,为毒举世,慨夫哲人,为之来哉,故承之以《仁者》。
勇胜则暴,仁胜则流,不暴不流,故承之以《文成》。
文以经治,武以运文,故承之以《战克》。
文武交济,刚以洽柔,故承之以《大中》。
大中之至,莫显乎二者,故承之以《道德》。
哉道德者何谁,故终之以《三王》。
或曰:孔子删《书》,其实帝之,而子王何也?
曰:宗周之礼,父传之子,子畀之孙,虽有尧舜在下,未有无父而天子也。
之所得,表于三王耳;
弗尔,则吾罔敢。
源溢则波微,智小则意尘。
述而不文,孰与尔归。
非敢播之作者,益用致之子侄云尔。
序。
按:《聱隅子欷歔琐微论》卷首,知不足斋丛书本。
开封府祥符县主簿陆君墓志铭1067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陆君,讳宪元字道祖
生而奇俊,其母吴氏贤而常亲教之,曾未数岁,通习群书。
十七岁来京师,从聱隅先生黄晞治《易》、《春秋》。
畏其才,不敢以弟子处之。
其为文章,落笔数千言,辞理典奥难读,有自名一家之意。
累举进士不第,既而叹曰:「人莫吾知也。
丈夫不获已而干禄养,乌用犛牛以捕鼠哉」!
自是稍稍习为声律,其辞务于精丽明白,而归之閒暇,学者多宗之。
嘉祐二年进士出身,为陈州司户参军,再调开封府祥符县主簿,待次都下
治平元年二月六日遇疾以卒,享年四十。
缙绅闻人素与之游者,相与哭而敛之。
君少负奇才,志气豪放,常谓功名可以坐致,而富贵不足用吾力焉。
既应举沮衄,复为小吏奔走,忧愁悔咎,无所不至。
由此揉练人事,养心治性,泊然有宽厚老成之风,虽临之以得丧荣辱,气无所挠。
居家恺弟,与朋友信,通财而好施,知以节义自重。
论议时事,雅有器识。
大臣有欲置之文字职者,遽以不受命也。
君之先世事吴越五代祖避唐季之乱,自吴迁,遂为侯官人
曾大父福州观察推官讳崇扆,从钱氏纳土始为皇朝官,终于殿中丞
至君之伯父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讳广,而子孙始显。
大父以校理故赠职方员外郎讳中和
父故左侍禁讳廙
妻刘氏,生三男,悚、恽、恪,皆幼。
弟长宾,奉君之丧以归,卜治平四年三月己酉,葬于福州东门之外闽县孝义里祖考茔之侧。
襄实娶君之女弟,而知其行,谨志其墓,为之铭曰:
呜呼君乎!
才非不足兮,辞固有馀。
习险虑患兮,志气和舒。
既培且覆兮,命也何如!
送同年郎兄景微会稽荣觐序景祐五年六月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六、《司马公文集》卷六四
进士此科见重于时久矣,自两汉而下,选举之盛,无与为比,乃至贩鬻给役之徒,皆知以为美尚。
是以得之者矜夸满志,焜耀于物,如谓天下莫己若也,亦何惑哉!
贤者居世,会当蹈仁履义,以德自显,区区外名,岂足恃邪?
景微与余周旋甚悉,余备知之。
其为人刚不可挍,柔不可犯,和易以为乐,节正以为礼。
七品官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然未尝有偃蹇之容,自满之意。
或未识者卒然遇之,尚不知其为举人,又焉知其有科级邪,所谓以德自显者,殆无过此乎。
家君与尊谏议景德中同年登第,在朝廷最名相善,余又与景微以荫藉同官,偕举进士,送名于天府,覆试于南庙,以至登第,未尝异处。
古人有言:「朋友世亲如我比者,固不疏矣」。
今将泛舟南下,拜亲于越,谓余必以文序别。
余诚荒陋,非不知辞,顾以非余无能纪其实美者,故直书以赠之。
时景祐五年季夏司马光序。
黄景微西游 北宋 · 黄庶
 押词韵第十七部
先生古肝脾,久恨不得识。
唯闻公卿家,要作门下客。
千载卞和泪,争磨荐书墨。
姓名落四海,履杂车马迹。
尘埃十年衣,几度改颜色。
纷纷九衢中,拭眼见圭璧。
敝褐埋众人,胸肺无丈尺。
从来饥渴心,既见转不释。
斗酒听语论,今古吐白黑。
秋入汴柳枝,买马欲西适。
虏方豺狼骄,似汉子弟国。
予知弱诸侯,必得主父策。
闻岸上梵声 清 · 陈廷敬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午亭文编卷十九
明灭斜阳洲景微,梵声何处出林扉。
浮云不限身南北,慧日常销世是非。
尘劫远寻期鹫岭,江湖有梦到渔矶。
长河风利翻嫌驶,处处茅庵可息机。
杨子聱隅先生祠堂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九、《苏魏公文集》卷六四、嘉靖《惟扬志》卷三三、乾隆《江都县志》卷八、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五、《宋元学案补遗》卷六
聱隅先生祠堂者,江都县承议郎罗君适所建也。
先生建安黄氏,讳晞字景微,年少时以有道称于闽中泉南陈侯靖、福唐陈侯绛在郡日,争以礼延请,躬率诸生试听讲义。
于时士人习尚章句,务为奇靡。
先生独好古学,不与众合,尝仿《论语》、《法言》,著书十篇,其发明圣贤道义之隐微,与古今治理之得失详矣。
自题其篇为《聱隅子欷歔琐微论》,其解曰:「聱隅者,𢬵物之名;
欷歔者,兼叹之声;
琐微者,述之之谓」。
盖自因言以显志也。
景祐中先生年四十矣,始随乡贡至礼部。
又上五十策,求应直言诏科,俱以后时,不得与试。
已而叹曰:「老大不偶若此,岂能复从诸少年校程式于场屋间乎?
可以逝矣!
然欲阅天下义理,观未见之书,莫若居京师为得计」。
遂僦舍僻处,而士子竞造其门。
先生之学无所不通,尤潜心者,《春秋》、《易》也。
其说以左氏凡例为得圣人之微,郑康成象数极天地之蕴。
学者校量攻击,终莫能穷奥穾。
丞相武宁章公以其乡人召置门下,权利所处,非所乐也。
时我先人方在台省,早闻其风,下榻以招之,先生欣然相就。
既一授馆,凡历五期。
某日与之游,切劘论难,愈久不穷。
后十馀年,某复仕朝廷。
先生犹居陋巷,晏如也。
又著《杨庭新论》十篇,其指陈当世之务,有若言《礼》、《乐》述作之所由,则《太常寺卿论》是矣;
言郡国武备之废置,则《九州刺史论》是矣。
馀篇悉然。
盖欲见于行事者也。
方是时,公卿大夫交章论荐者数十人。
朝廷用丞相韩魏公言,将以为国子监直讲
先生自谢于富丞相曰:「老生岂任仕宦者耶?
必不可辞,愿得七品閒官还南方足矣」。
仁宗皇帝闻而异之,特诏授太学助教致仕,从其志也。
嘉祐二年四月,无疾卒于隆和坊僦舍。
死之日,囊无馀赀,惟所蓄书数万卷存焉。
一子在远,不及治命。
门人范迁、张粤议以某为知先生之深者,宜主其后,走仆来告。
某即日往哭其尸,为买棺就殓,且谋寄骨郊寺。
翌日,魏公遣使为干殡具,又奠之以文。
其略曰:「先生之道德不用于朝,宰相之过也」。
闻者莫不痛先生之有时无命,而称魏公之推贤抑己也。
未几,其子某自南方来,挈旅榇、载遗书以去,过江都,稿殡于杨子寺后圃。
既而交游故人共为复土,就葬其地。
其未葬也,川陆之经由者,识与不识,皆过其下,咨嗟留连,或为歌诗哀辞,或书名屋壁,至于木肤簳,题记殆遍。
其无位而得民,至诚而感物,近世未有也。
罗君涖邑之始,首来奠谒。
因览封鬣,黯然悽怆。
且谓大儒不祀,后世何观。
汝南先贤,列城图其像;
有吴君子,仲尼表其墓。
思人尚德,由古而然。
于是即其故墟,规度馀地,增土于上者几仞,而构堂其旁者几椽,设像中楹,俨乎惟肖。
凡材力之费,悉出俸泉,不劳于人,已日而就。
兆域有表,松槚有序,所以示乎来者,盖有激于风义。
落成之日,远近来观且欲记其经始之由,载其始卒之行,刻诸金石,托文旧交。
予惟先生之道,生不得亟行于时,死而有名卿巨公周恤其后事。
岁月久矣,馀芳邈焉。
又有贤令宰为之封植幽壤,表章令名。
则后来之人有践斯地,登斯堂,挹先生之遗风,知大雅之不改,虽绵祀寖远,栋宇其颓,又将继而新之,庙食兹邦,垂范来裔。
孰谓先生无后乎?
传易堂记1107年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五、《嵩山文集》卷一六、《古文渊鉴》卷五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一○、同治《清丰县志》卷九、《曹南文献录》卷六三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古者六艺之学必谨师授,其称是人经明有家法,至东都犹甚严也。
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五传而至汉齐田何子装,汉之《易》家盖自田何始,而上未尝有书。
魏管辂谓《易》安可注者,其得先儒之心欤!
古今学者咸谓卜子夏受《易》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玄知其伪矣。
是书亡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易传》者,《崇文总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
是子夏亦未尝有书,而以《易》之道教授西河,其后汾晋之间《易》以故特盛欤。
汉自田何东武王同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四人者,乃始为之传矣。
然王氏、周氏、服氏书各二篇,丁氏八篇,亦不过训诂举大义云耳,岂为巧慧组绣之靡也耶?
而《易》家著书则自王同始,淄川杨何,所谓「易杨」者是也。
丁宽授砀田王孙王孙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三家,又皆列于学官,最为盛矣。
其弟子颛门者众,厥后又有东郡京房之学亦得立,而学官则自杨何始。
又其后有东莱费直之《易》,有沛高相之《易》,唯传民间。
此三家者虽户牖不同,而堂奥之安则一也。
盖皆兼三才,而备错总极变通焉。
谓其学即孟氏学,自言出于丁将军,讵弗信耶?
惟费氏之传晚而益盛,东都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王肃、王弼皆其人也。
自肃而上,莫敢悖其所传。
唯弼年少,厌旧喜新,乃一切摈弃师法,攘庄老恍惚虚无之论,专于人事,以快后生耳目,而称为《易》之妙,乃不知《易》之奥妙自有所在,而无用庄老汨之也。
譬之惰农乞市以饱,而弗顾南亩之可耘耔,惜哉!
《易》之杂乎庄老而专明人事,则自王弼始,《易》家乃始失其所传焉。
梁丘、施、孟三家于是乎亡于晋,而孟氏、京氏有书无师矣。
江左祖尚玄虚,弼之学滋得以盛。
然其初,虞翻传其家五世孟氏之学,为时推重。
晋王庾虽清谈,而专立郑学。
干宝辈犹不忘乎京氏,而孙盛诋弼之傅会浮丽,又已力矣。
宋元嘉欲矜学校之,而王、郑两立,逮颜延之祭酒而黜郑置王,齐之王学遂大盛。
陆澄《贻王俭书》云:「《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以象数为宗。
数年后乃有王弼之说。
王济云,所误者多,何必能顿废前儒?
予赏味其言,未尝不三叹息之也」。
王俭在位,善澄之言,于是学者略知郑矣。
梁何胤之徒,又窃释氏空有所能异端而誇于,斯又弼之罪人也。
其在河北诸儒,则专祖郑氏,所谓衣冠礼乐尽在中原者,此亦其躅也。
不幸隋兴,缙绅学士反浮丽是慕,弼之学遂为中原之师,而唐因之,于是乎《易》家古法始泯灭无闻矣。
然隋汾晋之间有仲长子光、关子明、王仲华、王通辈,传《易》自有指归,不失乎古,得非子夏之遗风哉?
汉严君平扬子云、魏管辂、晋郭璞、孙登、隋关朗、唐僧一行玄真子张志和,其于《易》又特最深矣。
是谓一世伟人,非有所待而兴,亦莫得而沮溺之也。
至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以《易》授终南徵君明逸明逸汶阳穆参军脩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美亦尝从伯长学,伯长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
康节先生天资既卓越不群,而夜不施枕,惟《易》之学者三十年,其兼三才而错总变通之妙始大著明矣。
自希夷而来,皆未尝有书,乃如子木、子夏之初欤!
庐江范谔昌者,亦尝受《易》于种徵君昌授彭城刘牧,而聱隅先生黄晞陈纯臣之徒,皆由范氏知名者也。
其于康节之《易》,源委初,而浅深不伦矣。
华山旧有希夷先生祠堂,而种徵君实关辅之望,后之好事者并以绘徵君之像,山中有隐者又知传《易》之所自,而并康节先生之像绘焉,榜之曰传易堂。
游是山者,徘徊俯仰三峰万仞之峥嵘崷崒,其意壮矣。
及登斯堂,睹三先生之貌,耸然加敬。
逖观上古圣人画卦之本意,而知夫防忧患于几微,身与《易》准,则向之所揽者又将忘之矣,不亦伟乎!
是堂之传,其与山镇俱不朽欤!
康节先生之子伯温说之服勤康节之学,俾为之记,不得辞,乃具道《易》之授受本末、兴废得失之由,以尊三先生之道,亦且效藏诸名山之意云。
大观元年丁亥十有一月甲戌嵩山晁说之记。